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改革不在于某个环节的创新,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引进了欧美的设计理论,特别是包豪斯教育理论;然而,我们并没有完全系统地和整体的吸收西方设计艺术教育的精髓,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至今很大程度上仍具有艺术教育的特征,违背了包豪斯所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违反了设计艺术教育应当以理工型体系的方向而非艺术型教育体系的培养模式,课程各环节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的知识覆盖面过窄,学科缺乏交叉性,这必然导致学生设计视野狭窄,作品缺乏创新、千篇一律,对设计艺术的真正目的缺乏认识,过多重视自我意识的表现,轻视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培养出大批不合格的的大学生。
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心理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适应社会,他们眼界、思维、观点一定要高于社会,同时他们成熟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在各种环境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个合格的毕业生,首先要关注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思维能力,不要偏重技能训练,增加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课程,加强各门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艺术与工艺技术的交流、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思维只有在交流、碰撞中迸发灵感,并要了解设计与文学、经济、政治、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知广告心理学、市场消费学、认知心理学等,提高创新意识,通过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契合,提高设计的原创力;“传统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和实践的锻炼,是历史的经验和习惯,也是文化的积淀和升越”①,传统文化蕴涵强烈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民众质朴的审美观念,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并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民众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涉及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文化,它从文化特征、设计思想等诸多方面,丰富了设计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我们通过运用现代审美、现代设计理念对其加以诠释,定能重新焕发光彩,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我国当代国际设计大师陈绍华先生设计完成的现代经典标志------北京2008申奥标志,该标志整体结构以传统吉祥图案“中国结”为基本元素,运用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太极运动员”的寓意与动势,籍以传递标志主题和传达中国人民期盼奥运的美好心愿,如果没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很难设计出既有国际化设计语言又具东方神韵的作品。